版主:玉兰花开  

关于音乐,在这里长篇大论一下,;)不过只是一家之言,有些的观察采样范围和点都少,相关结论可能就不准确。抛砖引玉吧。。。这是我最近在几个音乐微信群里碰到比较多的讨论。 (我是歌手)  1748次阅读

作者: 画梦 @, 发表于: 2017-01-12 (2661天前)

观看【画梦】的博客

客栈这里很多厉害唱将,但大体来说伴奏好的比较少。我自己有一份非音乐的高压力工作,音乐活动是减压的好手段。但自己90%的音乐活动跟演奏有关跟作曲编曲无关。所以作曲编曲上花时间极少,出好作品的几率就相当低,因为好东西是磨练出来的。不过我可以说说作曲和伴奏编曲的一些心得,唱将们可以自己了解了解,有利于自己选择高质量的符合自己风格的伴奏,但如果跟你认知有冲突你不必在意,艺术就是很多很多流派,很多很多年龄代沟,很多很多不同价值观和审美观,不必求统一。

音乐概念上欧美跟中国或亚洲还是差别挺大的。以歌唱为例,美国这里为比较有音乐修养的白领阶层或比较正式的场面所制作或表演的歌曲都是有特定风格的歌者加同种风格的乐队:因为信奉音乐的三要素,即和声,旋律,和节奏。一首好作品所表现的就是这三种要素的同时呈现,虽然有所侧重,不象亚洲特别是中国音乐以旋律为主,基本忽略节奏和和声。

所以美国高水平作品一定是歌者和乐队是一体的,乐队的配置也是跟歌手的风格匹配的:乡村,摇滚,金属,爵士,r&b,美通,新世纪,techno,饶舌等。不象国内大多只有歌曲旋律有风格(古风,西北风,江南风,藏风,新疆风等),而乐队不确定,最多加一两种民族乐器,写法也很雷同,古风开头来一段古筝滑奏是肯定的。编曲也是一般想到哪写到哪而没乐队概念,特别是业余的,所以很多伴奏会被视为卡拉OK,因为很多伴奏是录音棚里用合成器敲出来,不能应用到特定乐队上,歌者不跟乐队一起同步,同时也乐队太少(现在好像组合越来越多,是好现象,但业余玩得好的还是极少数)。编曲在写象贝司鼓和吉他这些乐器时,因为不懂这些乐器的基本演奏法,写和奏出的效果就象老外大提琴手拉中国二胡,没那乐器的特定味道。

再说时尚。我周围一般教育程度高的不太会听太时尚的东西,需要带点古典的时尚风格,但纯古典只有少数会喜欢。除了歌者的演唱水平,教育程度高的听众对歌曲的伴奏也很挑剔,也很懂挑剔,因为这些人大多会玩这些流行乐器,编写或演奏不行逃不过他们的耳朵。最时尚的商业音乐基本由中小学生占据的。而在中国我看最时尚的音乐除了由小学中学生占据外,高校学生还有很大一部分年轻白领也是忠实听众,而这些人还有固定思维:一听萨斯风一定是老上海。因为电影给他们灌输了这种概念。

舞曲节奏在欧美是流行风主流,因为欧美人身体里有舞蹈基因愿会共鸣于舞曲的节奏,油管上前十名的高点击率歌曲只有一两首慢歌其它都舞曲风格,而肖邦,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大师也写了很多舞曲经典;而在中国,一首歌如果是舞曲节奏一定会被很多人认为不上档次,文化里崇上慢歌,只有慢歌才被认为有情感有深度。但我们只要看看一部交响音乐作品为什么四个乐章里只有一个慢版乐章,就应该考虑是不是音乐文化里应该同时有对旋律,和声,节奏的元素的侧重和三种元素的同时体现才是完整的,自然的。只强调旋律的音乐,就象中国写意国画一样,缺乏色彩(节奏)与立体感(和声)。当然这种画作一定可以在客厅睡房的某个位置占有一席之地,但如果挂满整个屋子,这写意的震撼感就没有了,所谓的对比。

音乐也一样,丰富的音乐语言应该包括了和声,旋律,和节奏元素。我们不懂和声因为文化里不懂合作,小农经济历史的遗留文化;我们不懂节奏,因为汉族人不擅舞蹈。但是我们的歌曲,歌词的深度是其它的民族不能望及的,所以我们应该放开胸怀抛弃偏见去拥抱和声和节奏,让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尽快补充音乐里缺乏的节奏和和声元素,让中国音乐特别是中国歌曲傲视群雄。


完整帖子:

 主题RSS Feed

打开手机微信,选【发现】->【扫一扫】左边的二维码就会在手机出现这个帖子,然后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选分享到朋友圈。
我是歌手 新闻速递 谈股论金 聊天灌水 影视在线 心灵大学 原创天地 笑话连篇 美食天下 视觉艺术 伴奏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