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大师常香玉捐献飞机始末
文章作者:杨宝章/文 宋淑睿/供图 来源:《中国档案报》 添加时间:2012-1-6 点击:2834
 

    1953年5月赴朝慰问结束回国的常香玉

    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豫剧大师常香玉是所有人都不陌生的,特别是她在抗美援朝时期捐飞机的事情可谓家喻户晓。可是,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其中的一些细节,多数人未必清楚。

    1951年,28岁的豫剧艺人常香玉,干了件轰动全国的大事:向正在朝鲜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一架战斗机。这架“香玉剧社号”米格-15战斗机,作为历史的见证,如今存放在北京郊区的中国航空博物馆里。河南省档案馆则已经将常香玉的珍贵照片、演出剧照、口述录音带以及部分生前用过的物品等征集进馆。

    1951年6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一条来自朝鲜前线的消息: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高地遭受百余架敌机狂轰滥炸,全连战士壮烈牺牲,举国震惊。常香玉事后回忆说,听到这个消息后,她一夜没睡,一大早就忍不住对丈夫陈宪章说:“我们武器装备落后,志愿军在朝鲜打得太艰苦了,咱们捐架飞机,中不中?中咱就干。”陈宪章说:“中,干吧!”。

    据常香玉的二女儿陈小香介绍,常香玉曾经这样说过:“解放以后,我再也不是下贱的戏子了,我要保护我这个国家,我要爱我这个国家,当时全国人都起来捐献,剧社捐献了三天的演出我觉着少,就想着捐献一架飞机。”看起来简单而朴素的想法,是可贵的爱国之心。

    “常香玉号”米格-15战斗机 (资料图片)

    常香玉口中的“下贱的戏子”是怎么回事?1923年9月15日,常香玉出生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南河渡镇董沟村一个贫农家庭,乳名张妙玲,父亲张茂堂是当地有名气的豫剧艺人。由于家境贫寒,幼年时,常香玉跟着母亲魏彩荣靠要饭度日。1932年,父亲为了让常香玉不做童养媳,把9岁的常香玉领上了学戏之路。村里张姓的人认为,宗族里出了女戏子是个耻辱,经常欺逐他们,死了也不得入祖坟,愤怒的她便随义父常会庆改名常香玉。1943年,常香玉因拒绝为军统宝鸡站站长娶姨太太唱堂会助兴,受到侮辱威胁,愤而吞金自杀,所幸抢救及时,但更使她体会到旧社会唱戏的行当被称为“下九流”,受人侮辱,被人欺凌的残酷现实。

    捐献飞机的想法很好,但常香玉只是西安城里“香玉剧社”的社长,手里并没有多少钱。剧社里有师傅对她说“你别做梦了,你这就是痴人说梦,你连一架机关枪都不一定捐得了,你还捐飞机大炮呢”。但性格倔强的常香玉说:“我们进行义演,有人看戏这不就有钱了吗?咱们半年不行就一年,一年不行就两年,不信完不成。”

Image result for 常香玉与丈夫陈宪章

Image result for 常香玉与丈夫陈宪章

    常香玉与丈夫陈宪章

    常香玉与古城西安有着不解之缘。据常香玉的女儿陈小香在其所著的《探究常香玉的艺术人生及声腔艺术》一书中描述:“1938年底,由于东北、华北沦陷,河南、山西大部分地区被日军占领,几百万难民逃往西安、宝鸡等地,各地很多戏班和大批的名演员云集古城西安,外公带母亲和全家也来到了西安。”常香玉在西安一住就是18年,在这里形成了自己的常派艺术。常香玉生前曾不止一次说:“陕西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的娘家,我艺术上成长离不开陕西观众。”至于“香玉剧社”,陈小香介绍说,1948年底刚成立的时候叫“西安私立豫剧补习学校”,目的是培养豫剧人才,也为帮助穷苦人家的孩子找碗饭,孩子们的学费、生活费全免,学员主要是学戏,学得好的还可以参加演出。后来学校改称“香玉剧社”,并于1950年春正式向西安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要求落户西安,进行营业演出。1954年底,“香玉剧社”改为国营,1955年底,剧社调回河南,落户郑州。

    当时,时任西安市委书记赵伯平、西安市长方仲如对常香玉的爱国热情给予了很大的鼓励与支持。后来,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也知道了这件事,委派马运昌、毛云霄、荆桦三位干部协助剧社从事捐献演出工作。

    大家算了一笔账,当时一架喷气式飞机需要旧币15亿元(新币约15万元)。按当时常香玉演出的标价,即使场场爆满,她也需要不吃不喝唱上200多场。为了义演,常香玉卖掉了家中的卡车和房产,甚至掏出了压箱底的私房钱。

    1951年8月7日,常香玉把自己的3个孩子送进了保育院,随即率领59人的“香玉剧社”从西安出发,开始了行程万里的巡回演出。剧社一路南下,先后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等6个城市进行了半年的义演。

    对于当时演出的情况,陈小香说,剧社白天不停地赶场唱戏,夜里就直接住在剧场里,吃咸菜睡地铺。曲目中的《花木兰》最受欢迎。这是个女子替父慷慨从军的故事,常香玉用她独特的唱腔,把故事演绎得热情奔放,刚柔相济。

    在义演的第一站开封,从8月8日至8月31日,剧社共演出23场、18个剧目,开封是常香玉少年成名的地方,一到这里就受到全城人的追捧,不少农民背着粮食去看戏;在郑州,剧社演出了25场,场场爆满;在武汉,剧社一口气连演了10场,观众一场比一场多,买不到票的观众就直接坐在剧场外面听;在广州,听说是为抗美援朝义演,出租方免掉了场租。在剧社到达广州的当晚,时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书记、广东省主席叶剑英观看了常香玉的演出,演出后又亲笔写下了四个字——“爱国艺人”。这个头衔也成为常香玉的另一个别称。

    1952年2月,“香玉剧社”圆满完成了捐献飞机义演,共演出178场,观众31.23万人,演出的主要剧目16个,其中以《花木兰》一剧演出场次最多,最受群众欢迎。义演捐款达到15.2亿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4000多万元人民币。

    很快,飞机购得了,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并很快去了朝鲜,投入战斗。后来,当命名为“香玉剧社号”的战机呼啸在朝鲜战场上空时,常香玉也作为祖国赴朝慰问团的成员走上前线。空军英雄王海用击落的敌机残骸,为心中的艺术家精心制作了一架“香玉剧社号”飞机模型……

    1952年2月,剧社从朝鲜返回西安后,抗美援朝总会会长郭沫若给常香玉发来亲笔签名的贺电。不久,《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也发表了文章,题目叫《爱国艺人常香玉》。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也专门接见了她,说“常香玉不简单”。

    常香玉捐献飞机一事,也释放出巨大的明星效应,一时成为全国关注的事件。众多姑娘把自己嫁妆都捐了出来,有的老人把一生的积蓄献了出来。据资料显示,到1952年6月,全国人民总计共捐款55650.37万元,可购战斗机3710架。

    后来,不少人提起常香玉,都称其“德艺双馨”,而常香玉本人则最喜欢说“戏比天大”,因为“只要活着,就不能没有豫剧”。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2年1月6日    总第2253期    第三版

 

 

 

 

 

 1959年3月,刘少奇同志在郑州观看《破洪州》不久,

毛泽东主席也在郑州观看了此剧,并立即给周恩来总理写信:


    恩来:


    我在郑州看过一次戏,穆桂英挂帅,叫做《破洪州》,颇佳,是一个改造过的戏,

主角常香玉扮穆桂英,我看可以调这个班子来京为人大代表演一次。

如你同意,请处理。
    《破洪州》剧本仍有缺点,待后可商量修改。


             毛泽东


          四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