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尧典》 “诗言志”。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史记五帝本纪》 “诗言意”。

东汉《诗大序》(又名 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唐韻】【集韻】【韻會】職吏切【正韻】支義切,鋕。
《说文解字》曰:志,意也。从心,之声。职吏切。
【說文】从心之聲。志者,心之所之也。 【論語】志於道。【詩序】在心爲志。 又
【廣韻】意慕也。【儀禮·大射儀】不以樂志。【註】志者,意所擬度也。
【禮·少儀】問卜筮曰:義歟,志歟。義則可問,志則否。【註】義,正事也。志,私意也。 又準志也。

 


《说文解字》曰:“诗,志也。志发于言。从‘言’,‘寺’声。”  “寺”与“志”古音相同,互为假借,
所以“诗”就是“言”所表达之“志”。

闻一多先生《歌与诗》曰:“志与诗原来是一个字。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
这三个意义正代表诗的发展途径上三个主要阶段。”  “志”和“诗”的三个阶段是:
一作为记诵的歌诀,二作为记事的史书,三作为抒情的诗歌。

钱钟书先生说: “志”的字义为“言之在外者”和“意之在内者”两种,而“《诗》言志”之“志”正是后一种。


古體詩,又稱古風诗,简称古风,相對於近體詩而言。时间上大致以唐初之前为界。
唐朝以前的詩歌,不分古體近體。初唐開始,律詩和絕句的格式渐有规矩,以前那些形式格律不嚴格不講究的詩體,
就一律稱作古體,並把律詩絕句合稱為近體。即使在唐代抑或以後,甚至今天,仍有許多詩人依古體寫作詩篇。
 
 詩經和樂府通常也歸類為古體詩。我们现在称谓的 古诗词 通指古人所作的诗词,包括古风和古后,
古后即所谓的近体诗词,说近可不近,得从唐初算起 晚至民国初年。
今人 多写古后,古风 亦有之。
 
有文字记载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是上古时期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宍 ròu 同 肉,打猎为了得到肉,是为 逐宍。 二言诗,全诗共八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许多人误以为最早的诗当是收入诗经中的第一首 即《关雎》了。

其实,是上述的《弹歌》,是一首远古时期的歌谣。(可以考证明确)

《诗经》里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中叶。
 
屈原 宋玉 楚辞 是古风大成者。
蘇軾曰:“楚辭前無古,后無今。”又曰:“吾文終其身企慕而不能及萬一者,惟屈子一人耳。”
 
赋,本意指诵说,如《汉书·艺文志》“不歌而诵谓之赋。”汉初,逐渐形成体制。
它继承《楚辞》形式上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手法,
内容上着力“体物”,也注意到“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
此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谨严,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诗配乐演唱,歌诗,是名诗歌。
三国魏晋 陶潜 三曹  竹林七贤 依然唱古风。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文人沈约、谢脁等人创造 永明声律 后成风,使中国的诗歌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走向有一定格律的“旧体”即近体诗。

永明(483-493年),是齐武帝的年号。这是永明年间发起的一场声律运动,形成了四声八病之说,

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王融,开创了研究对偶、押韵的永明体,使中国诗歌走上了格律化道路,

声律论的提出也为唐代近体诗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讲究平上去入的对称和错落有致的声调搭配为原则,

诗人从先前各自秉美学感悟使然而致的韵律之美 到 约而成俗 循规蹈矩 入格纳律 的人人风气 文风,(现代语言:格式化~)。

 

到了唐代(618-907年),中国诗歌出现了较多的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绝 律诗 要求押韵,平仄、对仗等。
 
李白 的作品多为古风,杜甫 的诗章则多为旧(近)体诗,(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
 
唐诗宋词,(宋朝 960-1279年)词要有词牌,最早的 第一首 词 是谁写的, 无答,无解。
  有说 忆秦娥 有说 菩萨蛮, 都是李白写的,此也只是个传说。况且 就算是李白写的,
太白当时也没有给它一个标牌 即成为后来的词牌,
所以 词牌也是后人追溯而定下来, 大家遵循的。
 
写词 作词 也 谓之 填词, 顾名思义 (循格律)填入字词 即是。
 
诗歌 需要抑扬顿挫 朗朗上口 这是古人 先人首先从声韵美学观念感官而来的
能上口才能传颂 才是上乘,久而久之 窍门即规律出来了,规矩法则产生了, 即 格律。
格律是对众多美好诗句总结分析而提炼升华出来的规律
说的 更明白一点儿, 格律是后生的, 不是先天的。
屈原 李白写的时候 根本没有那麽多劳什子羁绊,故能神采飞扬 恣意纵横。
 
老子无规矩可经天纬地,孙子写兵法施规矩方圆。
 
无独有偶 中国诗歌格律化的同期 地球上别的文化的诗歌也在格式化
中国有七言七律 西方出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英语 Sonnet 法语 sonet 意大利语 sonetto),音譯商籟,是一种定型詩的類型,起源於義大利,
於十三世纪时期形成,之後傳布到歐洲各國。
(即 相应中国唐代末期,东西方有些东西 似乎总是 花开两枝 携手而来~)
十四行詩的原始字面意思,是小詩、小歌謠的意思。在13世紀時,14行詩被定型下來,由十四句詩句組成,
其押韻結構與文字構成皆有嚴格限制。现在常见的是意大利类(彼特拉克类)或英国类(莎士比亚类)。
雪莱的《西风颂》是欧洲诗歌史上的艺术珍品。全诗共五节,由五首十四行诗组成。
 
 
夫以为 要写好诗词 先决是要胸内有物,有所思,即 立意
其次是抒发,需要技术,即 采艺
其三是 循规蹈矩 才能有美感 有韵律之美,即遵循约定成俗的 用律
不以词害意,舍本求末。
 
 
王国维的“境界”说: 诗词以境界为上
能写真景物 、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理想派写境,浪漫派造境。
无我之境静而雅,有我之境宏壮。 物境和心境都属于境界。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①”,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④”,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①”,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昭明太子称陶渊明诗“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①”。

王无功称薛收赋“韵趣高奇,词义旷远,嵯峨萧瑟,真不可言②”。

词中惜少此二种气象,前者唯东坡,后者唯白石,略得一二耳。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

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近体诗体制,以五七言绝句为最尊,律诗次之,排律最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平沙①,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元人马东篱《天净沙》小令也。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

诗之景阔,词之言长。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稼轩《贺新郎》词"送茂嘉十二弟①",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於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
 
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
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诸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天才者,或數十年而一出,或數百年而一出,而又須濟之以學問,帥之以德性,始能產真正之大文學。
此屈子(屈原)、淵明(陶潛)、子美(杜甫)、子瞻(蘇軾)等所以曠世而不一遇也。
 
 


 
 
语言是后天获得的 学会的,鹩哥,鹦鹉,和八哥等鸟类经过训练 可惟妙惟肖地模仿人类说话,
“狼孩” 等被动物自幼驯养的人孩 会有抚养动物的吼叫,却不会说人话,即是最好的明证。
 
 
 
人 来到世间的第一个动作是 哭,肺泡开张,吸呼产生 (胎儿在母体内是不呼吸的)
这个哭 不是 悲痛 而是 喜庆,不是想哭 而是被动的鼻开口张 空气入出 空气循环所成。
人 最先听到的是哭声,伴和着的是 山呼风啸 鸟兽啼鸣, 文字还没出现,声音 就已经存在 音乐 由声而生。
 
 
劳动号子  口诀歌谣 诗歌  
 
大致如此阶段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