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眉子  

关于用新旧声韵读写格律诗词 (原创天地)  2571次阅读

作者: 秋叶 @, 发表于: 2015-03-25 (3469天前)

观看【秋叶】的博客

关于用新旧声韵读写格律诗词,谈谈我的看法。


所谓新声韵:即在诗句的平仄声运用时使用现代普通话四声区分平仄;用韵使用的是现代的韵书。
所谓旧声韵:即在诗句的平仄声运用时使用旧时的四声区分平仄,即字的声调保留古入声;用韵使用的是旧韵书。

现代汉语的普通话四声,第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声, 即阴平, 阳平,上声,去声,已经没有入声了。 而古汉语的入声现在已经分布在普通话这四声中,如:‘失十使是’在普通话这四字是:阴平, 阳平,上声,去声,(平平仄仄); 而在古汉语里它们是:入声,入声,上声,去声 (仄仄仄仄)全部是仄声。
古汉语的四声分为:平声,上声,去声, 入声; 第一声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

至于用韵,唐朝以后比较普遍使用的韵书是“平水韵”,共106韵,而现代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新韵书如“诗韵新编”等等把一些相近的邻韵都归在一个韵里了,使用起来就简单多了,这都是诗歌创作的一般常识。

如上所述,把入声作为仄声,包括现在存在于普通话中的阴平, 阳平中的古入声字,以及使用古韵书用韵,如“平水韵”的叫“旧声韵”;反之用现代普通话的四声划分平声和仄声以及使用新韵书如“诗韵新编”所归类作韵脚的叫“新声韵”。

使用新旧声韵写格律诗词的争论实际上在中国的文坛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了,提倡以新声韵写格律诗词的一方的理由是现代普通话汉语已经没有一些古代汉语的声和韵了, 何必还遵循旧声韵去写格律诗词呢? 这听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实际上不能一刀了事。

从使用旧声韵写格律诗词的角度去看, 由于现代中国的一些方言如粤语,闽南语,吴语都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一些古入声的发音和韵的读音,这些声韵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用方言读以新声韵写的格律诗词时会 觉得其中有“拗”和出韵,加之有一些只有使用入声才能表达的声态和意境,如用新声韵是无法达到的。 请看下面以前一位诗友到点的分析:

“诗词中用入声,古代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觅觅”“戚戚”双声叠韵加上入声(读如mickmick、 chickchick),正是:怎能将息?偏又欲说还休!诵来如闻哽咽之声。今人可举毛氏《满江红》:多少事,从来急(gup);天地转,光阴迫 (bock)。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jick)。毛氏欲成就大业的雄心和来日无多的焦虑在这三言四言入声韵句式中尽露无遗。读来节奏盘屈迫促,如闻一代 枭雄文革前夕蓄势之喘。若不用入声来读,是读不出这种效果来的。
上述亦不妨视为声律与内容相得益彰的例子。 北方话失去入声,未始不是一个遗憾。”

所以,如果都只可以用新声韵去读写格律诗和词, 这样的作品以后就不可能再出现了。

因此在允许用新声韵写格律诗词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允许有以旧声韵写格律诗的自由,这并不是单纯的“纯粹仿古”的问题, 这正如推广普通话的情况下也不能强求不能讲方言一样, 我以为这“双轨制”日后还会继续存在。

对于有人提出:“如果一般民众无法赏析,纯粹仿古已无意义,因为这样会有几种可能:
1)对古诗词有兴趣者日少;
2)在普通话之外,再起适合古诗词的特种语系。”

我以为一般民众赏析格律诗词并不是从声韵角度去欣赏,当然声韵对内容的表达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对古诗词有兴趣者日少也很难说, 特别是电子网络的出现,听说现有诗歌的中文网站就有上千个, 即使是“买少见少”了, 罪魁亦非那“该死的”旧声韵也。 至于所说的第2)点似乎不可能, 一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的因素远不止于此也。

另外, 唐代是从公元618年到907年, 格律诗虽然是到唐代最后定型, 唐代以后的格律诗被称为“近体诗”以别于以前的“古体诗”。

一管之见,供参考。

秋叶


完整帖子:

 主题RSS Feed

打开手机微信,选【发现】->【扫一扫】左边的二维码就会在手机出现这个帖子,然后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选分享到朋友圈。
我是歌手 新闻速递 谈股论金 聊天灌水 影视在线 心灵大学 原创天地 笑话连篇 美食天下 视觉艺术 伴奏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