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眉子  

说说诸葛亮-军事水平 (原创天地)  2961次阅读

作者: 闲茶蛋 @, 发表于: 2016-09-08 (2941天前)

观看【闲茶蛋】的博客

诸葛亮军事水平低不是军事家


  此论的根据一是不用子午谷计,已经说了子午谷计不可行。


  根据二是诸葛亮数次北伐却没能收复中原,最终功败垂成,并以陈寿的评语“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治戎為長,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为证据。这个有一点道理,诸葛亮的失败是明摆着的。但失败未必代表能力低下,孩子打不过大人不表示这孩子身体不行,蜀和魏的力量差距正如孩子和大人。按今天的省份来说,魏有河南河北山东全境,山西甘肃大部,江苏安徽湖北部分,陕西辽宁小部,基本包括今天除了东北新疆内蒙古的北方地区,人口440多万。蜀汉的地域包括今天的四川、陕西小部、部分云贵地区,人口在刘备称帝初期是90万,蜀灭亡之时是108万,其中包括10万军队和4万官吏。魏的国土面积是蜀汉的数倍,人口将近4.5倍,而且在东晋以前北方比南方开发程度高,经济文化先进得多,魏占领了出好马的雍凉地区,南方无好马,古代机动作战力量全靠骑兵,谁有好马谁就军事占优。所以论综合国力魏是蜀汉的好几倍。在《三国演义》中打酱油的东吴有300万人口,80万军队,实力也远胜蜀汉。


  军事上多数情况是进攻需要比防守多几倍的兵力,所以强国通常主动出击,弱方能成功防守拒敌于国门已经算是胜利。魏蜀这样的力量对比,按常理说应该魏取攻势,一鼓灭蜀才对,至少要压着打,打得蜀无还手之力,称臣纳贡。但事实是蜀采取攻势,并且在魏国境内作战,占领了魏的武都、阴平二郡。魏君臣但闻诸葛亮犯境便如临大敌,闻其退兵则如释重负,这倒好像蜀强魏弱,魏只求自保。如果拳击台上一个体重50公斤的小个子把一个200多公斤的大个子打得疲于应对,这个小个子是不是太厉害了?


  “粮尽退兵”不等于兵败,平安退回也要本事。因为退兵意味着不能继续作战,军无斗志,所以退兵常常是对手追击的好时机。北宋雍熙北伐,攻下涿州后主帅曹彬预计粮草不继只得弃城撤退,遭到辽将耶律休哥追击,在岐沟关两军激战,宋军惨败,死者数万,堵塞沙河。曹彬为北宋开国名将,撤退不慎就遭惨败。诸葛亮的几次退兵,错用马谡那次属于失败退兵,但撤退过程有序,降低街亭大败的损失。后面几次粮尽退兵一次斩王双,一次射张郃,最后一次“死诸葛走生仲达”(此话见于裴注三国志引汉晋春秋和晋书宣帝纪,非罗贯中捏造),成功吓退司马懿追兵,全军安全退回。这难道不够军事家的水平?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司马懿“养寇自重”,故意放着诸葛亮不灭以使自己对朝廷有利用价值,从而巩固壮大自己。这只是现代厚黑学阴谋论的假想而已,养寇未必能自重,故意养寇难道朝廷不会起疑心?相比假想的养寇自重,武功显赫更能巩固权力地位,司马懿擒孟达灭公孙渊时何尝有一丝养寇自重,曹操的“汉相”“魏王”地位是平灭割据势力统一北方打出来的,不是养孙刘养出来的。如果认为消灭不了对手是“养寇”,那么曾国藩对太平天国实行“养寇”的结果是跳长江自杀(幸获救),消灭太平天国的结果是封侯拜相,是养寇对自己有利还是灭寇对自己有利?事实上司马懿对诸葛亮所谓养寇的结果是在魏军将领中留下一句笑话“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司马懿甚至已经镇不住手下大将对他避战的不满情绪,眼看他们要自行出战,只得长途请旨让曹睿发话镇场子。司马懿采取守势只是攻无胜算,如果进攻可胜,主动打退敌人比等敌人粮尽自退有利得多,于公说可削弱敌人强大己方,于私说可增加威望巩固地位,没有能打胜却不打的道理。所以“养寇自重”只是臆想,没一点根据。


  还有一种说法是根据司马懿的话“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认为诸葛亮军事才能低。司马说这话的时候,诸葛亮西上五丈原驻军,五丈原这个地方本来没名气,只因诸葛亮死在这里而一夜成名。这是诸葛亮生命最后一段时间,试想一个行将就木之人,饮食起居已经困难,还要安排身后交接,如何再有精力“勇”出武功山列阵作战?而这时候的司马懿还有17年寿命,正当精力旺盛之时,却以敌人的天不假年庆幸“诸军无事”,按一般情况,交战一方主帅有伤病,正是另一方穷追猛打之时,战场尤其是古代战场可不讲啥人道主义,只要能打胜仗怎么都行。司马懿的态度,诚如吴国大鸿胪张俨所说“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


  关于陈寿的评价,“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这话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才能以治军为长,奇谋相比治军为短,治理国民的才干,比他统兵作战的方略强,所谓的长短优劣都是和自己比,诸葛亮的治军才能比诸葛亮的奇谋长,诸葛亮的治国才能比诸葛亮的将略优,而不是和别人比,如果和别人比,评选中国古代十大军事家必有诸葛亮,唐玄宗开元十九年设置太公尚父庙,供奉姜子牙和十名历代良将,称为“武庙十哲”,形成祭祀制度,和孔庙对等,是国家文武两方面最高规格的祭祀。这十个名将偶有调整,但怎么调都少不了诸葛亮。“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欤”可以是感叹词,也可以是疑问词,陈寿表示不能完全解释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的原因,姑且先这样解释,留待后人讨论。陈寿更有另外的解释“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对手的水平、众寡悬殊、缺少名将都是原因。最后陈寿说“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把诸葛亮的失败归结于天命,更说明陈寿并不认为“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是全部原因。


  陈寿写的《三国志》历来被誉为良史,下笔慎重惜墨如金,我认为陈寿对诸葛亮是崇敬有加。但这段对诸葛亮的评价却受到后人质疑,初唐军事名家李靖认为“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意思说陈寿作为史官不懂军事,不能如实记载诸葛亮的实战情况。李靖的军事才能不用说,他的批评自有资格。正如李靖所说,认为诸葛亮军事水平低的人恰恰多是不知兵的人,《金史》记载“王守信者,本一村夫,敢为大言,以诸葛亮为不知兵”。


  还有一个说法是诸葛亮作战平平无奇,没有奇谋突袭,出奇制胜。这还是受小说影响,认为军事水平高就该妙计迭出精彩惊险,其实高手过招互相知己知彼,所谓的奇谋妙计尽在对方预料中,沦为雕虫小技,只能规规矩矩来。后来晋吴对峙,羊祜和陆抗两位名将长期各守疆界按兵不动,不是不想打,更不是养寇自重,是找不到对方的缺口,不可贸然行动。诸葛亮的对手是曹真和司马懿,后者是一代枭雄,前者亦非等闲,三国演义弱化了曹真。面对高手就要老老实实地打,逞奇谋多半自取其败。好比高手下棋绝少吃子杀棋,弃子绝杀等观赏性高的局面只能在一方出现失误时才可出现,此即孙子所言“不胜在我,可胜在彼”“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左一个奇谋右一个妙计适合说大书演戏文。


  在两军对阵矢石纷飞之际攻坚克敌固然不是诸葛亮的强项,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军事有多个分支,战术、战略、治军、后勤、装备等很多,奇谋、攻坚只是战术中的一部分,不能代表整个军事。历史上这种以战术见长的军事家比如汉初的樊哙周勃灌婴,魏的五子良将,唐初的程知节尉迟恭秦叔宝等,但是他们的地位明显不如以战略见长的军事家,比如张良陈平荀彧。诸葛亮属于以战略见长的军事家,其战略构想《隆中对》是蜀汉集团的创业路线图,这个下回详细说。其治军水平亦罕有其比,晋人袁准评论诸葛亮“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如此号令严明,有这水平的军事家不多。就算在战术层面上,诸葛亮也不是没有建树,他推演的“八阵图”受到后世推崇,司马昭灭蜀后让近侍陈勰学习操练八阵图,晋代将军马隆用八阵图以3500人平定万余羌人叛乱,北魏大将刁雍用八阵图训练士卒,使北魏军队能在平原地带抵御柔然铁骑侵犯。可见八阵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偿步兵面对骑兵的劣势,这在战术上是不低的创举。直到唐朝,一代名将李靖对八阵图评价还是非常高。


  再者,诸葛亮北伐固然失败,南征是胜利的,不要以为打南蛮容易,光是那自然环境就够呛,在恶劣条件下客场作战,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其秋悉平,不到半年就大功告成,而且这功一旦告成就收效千年,云南少数民族至今对诸葛亮奉若神明崇敬有加,这样的效果在其他政权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不曾有。虽然这不全是军事的效果,但如无军事胜利在前不可能实现。


  诸葛亮军事生涯中最大的错误是派马谡守街亭,非常凑巧,刘备托孤时特意向诸葛亮叮嘱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在这样的情况下犯这错误更显得不可原谅。可话说回来,不管什么情况下犯什么样的错,谁都不能保证一辈子不犯错。曹操厉害,犯错更多,如《三国演义》中张松所说: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绣,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都是曹操犯的错。虽然多数败仗最终得胜扳回,但赤壁和汉中两次败仗曹操终其一生没有挽回,这两个错不比街亭之错小。可是很明显,后人更叹息诸葛的街亭之错,少关注曹操的赤壁汉中之错,似乎曹操犯错可以接受,诸葛犯错难以接受,说明在人们潜意识里诸葛亮应该不会犯错。这不是诸葛亮不行,是人们要求太高。



完整帖子:

 主题RSS Feed

打开手机微信,选【发现】->【扫一扫】左边的二维码就会在手机出现这个帖子,然后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选分享到朋友圈。
我是歌手 新闻速递 谈股论金 聊天灌水 影视在线 心灵大学 原创天地 笑话连篇 美食天下 视觉艺术 伴奏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