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眉子  

头像

【贺新郎 - 别友 --- 毛泽东 写于1923年 几十年间再三修改的 最深情的一首词 探析】 (原创天地)  3759次阅读

作者: yijuhua @, 发表于: 2016-12-27 (2887天前)

观看【yijuhua】的博客

 

 

 

三篇不同版本诗稿   

1978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两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发表了三首毛泽东诗词,

第一首为《贺新郎·挥手从兹去》,并附有手迹 。全文如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 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巳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环宇。重比翼,和云翥。  

 

1992年12月《中国风》杂志创刊号发表毛泽东手迹三幅,

其中一幅也是这首《贺新郎》(写作“贺新凉”,是同一词牌的异名)。

内容有较大差异,全文如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惨然无绪。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往。

知误 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曾不记,倚楼处?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我自精禽填恨海,愿君为、翠鸟巢珠树。重感慨,泪如雨!  

 

1997年6月出版的宣纸线装本《毛泽东诗词手迹》安表了此词的又一幅手迹,

前有《别友》标题,内容又有不同。仍将全文照录并示出相异之处: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满怀酸楚。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往。

知误 会、前番诗句。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重感慨,泪如雨。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我自欲为江海客,再不为、昵昵儿女语。山欲堕,云横翥。 

 

版本 2, 发表最早 1978年

本辞可能作于1923年12月底离开长沙的时候,或稍后。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一九七八年九月九日《人民日报》(毛泽东去世两周年之际) 

 

 

 

Image result for 贺新凉·别友 毛泽东

上为  贺新凉  版本1,手书 1937 延安 给丁玲(作家)    

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版本(当然,最初写给杨开慧的信中的当是最早的,现无)

此时版本为: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惨然无绪。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翻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曾不记:倚楼处?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根缕。

我自精禽填恨海,愿君为翠鸟剿珠树。

重感慨,泪如雨!

 

 

 

 上为 版本2,无题  当是写于50年代中期?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 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巳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环宇。重比翼,和云翥。 

 

 

 

 

 

版本3,加有标题  贺新郎  别友,当是写于60年代初期

版本3,加有标题  贺新郎  别友,当是写于60年代初期?即 最后版本

1961年春又修改《贺新郎·别友》,并手书赠给副卫士长张仙鹏,

此时修订的全稿如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翻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恨缕。

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

山欲堕,云横翥。

 

 

 


 


 

 

 

毛泽东 贺新郎 词 (1923年)  

几个稿本 的识辨

 

 

1973年,刚刚大病一场的毛泽东,已经整整八十岁了。 
这年夏天,他写了平生最后一首诗。 
这年冬天,他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把自己一生的全部诗词作品,抄写了一遍。

抄完后,他一一核对,对其中的一些词句作些修改。

然后让工作人员又抄写一遍,抄清后,又再次核对。

老人暮年 未着意他的 哲学论理,战略鸿篇,军事文章,治国要术,等等,

却似乎很想留下,且 只留下 一套完整的他自己的诗词定稿,

由此可以窥见这些诗篇在他心中的分量。

这数量并不高产的六七十来首诗词,正是毛泽东播撒在其一生坎坷心路上的灵草奇葩。 


作为诗人,毛泽东是政治家诗人。 
作为政治家,毛泽东是诗人政治家。 
作为诗人,毛泽东是自信的。 

四十来岁的毛泽东不但证明延安有精神 有信仰 有主义, 而且颇为自信自负地
指着自己 对一个来访的 美国记者(斯诺) 说: 
“谁说我们这里没有创造性的诗人?这里就有。” 

 

爱情之歌 

1918年,二十五岁的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时,

在恩师 杨昌济那里 结识了 老师的女儿杨开慧 并 萌发了爱情。 
 
毛泽东和杨开慧,都是在五四思想解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知识青年,

又都富有个性和远大的追求。杨开慧后来回忆:她虽然爱毛泽东,

“但 绝不表示”,“我们彼此都有一个骄傲脾气,那时我惟恐 他看见我的心。” 
毛泽东和杨开慧,时常被深沉而含蓄的爱情表达方式所困扰。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Image result for 贺新凉·别友 毛泽东

看笔迹 当是写于 60年代早中期, 与满江红 和郭沫若 类似


这首《虞美人·枕上》,是毛泽东在1920年冬天(农历, 实为公历1921年初?)

一次短暂别离时写给杨开慧的。 

这大约是毛泽东诗词中惟一的一首纯粹写爱情的作品。 
1920年冬天,杨开慧来到湖南第一师范附小的教师宿舍,和毛泽东结了婚。 
一年后,毛泽东辞去了教职,把家搬到了长沙小吴门外的清水塘。 


这时的毛泽东,已经成为行踪不定的职业革命家。 1923年12月底,

毛泽东又要离开长沙,三年的夫妻生活离多聚少。 

于是,一首《贺新郎·别友》就从心底里涌了出来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虚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宵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恁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贺新郎·别友》是毛泽东为数不多的爱情词之一,作者曾作过多次修改,但在生前没有发表过。

从现已公开发表的作者手稿看,共有六件,从内容上可分为三个稿本

这三个稿本分别写于不同时期,内容也各有差异。

 

第一个稿本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这是该词首次公开发表,

未写词牌名和词题。竖写,有标点符号。全文如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重比翼,和云翥

 

 

〔词稿 手迹一 · 无词牌 1950年代书, 现认为 第二稿

 

======================

 

 第二个稿本发表于1992年12月《中国风》杂志创刊号。

 

标有词牌名"贺新凉",未标词题。横写,有标点符号。

"贺新凉"是"贺新郎"的别名。全文如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惨然无绪。睸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曾不记:倚楼处?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我自精禽填恨海,愿君为翠鸟巢珠树。重感慨,泪如雨!

 

 

〔词稿 手迹二 · 贺新凉 赠丁玲 1937年书 延安, 非初稿 但 为现知最早稿本

最先发表“手迹二”的《中国风》1992年创刊号有编者按说:

这是毛泽东1937年在延安书赠丁玲的。

 

丁玲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前后后》一文中回忆说:

“他同我谈话,有几次都是一边谈、一边用毛笔随手抄几首他自己作的词或者他喜欢的词,

有的随抄随丢,有几首却给了我,至今还在我这里。”

这些手迹看来只是为辅助谈话随意抄写,并不是特意书赠,但丁玲也很珍视,

后因战争环境保存不易,乃于1939年托人带至重庆请胡风保管。

建国后起先因为彼此工作繁忙,后来又因双方命途多舛,长期未能交还丁玲,

然而这一批珍贵的手迹,历劫多年,竟然未遭损失,直至1980年,终于物归原主。

其经过在胡风夫人梅志《四十一年论沧桑》一文中有详尽的叙述。

 

 

 这个稿本同手稿一相比,有四处异文:

"惨然无绪";"睸 角";"曾不记:倚楼处";

"我自精禽填恨海,愿君为萃鸟巢珠树。重感慨,泪如雨!"

 

======================

 

第三个稿本发表于1997年6月线装书局出版的《毛泽东诗词手迹》,

 

题为"贺新郎·别友",并标明写作时间为"一九二三年"。竖写,有标点符号。全文如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满怀酸楚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诗句。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重感慨,泪如雨。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我自欲为江海客,再不为昵昵儿女语。山欲堕,云横翥。

 

 

〔词稿 手迹三 · 别友 一九二三年 1960年代书, 现知为末稿 定稿

又成: “眼角”, “重感慨,泪如雨。”  

 将末四句换成 “我自欲为江海客,再不为昵昵儿女语。山欲堕,云横翥。”

 

这版(版3)标名 送别,与李白的那首送别的诗,只有一字之异,

李白有一首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里一开始就是挥手从兹去,点名了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与杨开慧由相知、相恋于1920年结婚后,夫妻情爱笃深,然毛此时已是一职业革命家,常常奔走四方,

与杨开慧分多聚少。杨虽系五四新女性,但仍深受其家庭传统文化氛围之濡染,情感丰富细腻,

不仅深佩毛之魄力、学识,且对毛依恋极深,杨善诗词,写有一些旧体诗和日记,常咏对毛的爱恋,

(1927年后,杨开慧将这些诗文藏于其家中的墙壁内,1983年老屋翻修才偶然发现)。

杨开慧希望夫妇长相守,毛却难以做到。因此夫妻间难免有口角抵牾,

毛偶尔也有不耐之意。他曾抄写一首唐代诗人元稹的《菟丝》给杨开慧: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

君看菟丝蔓,依倚榛和荆。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砍将去,柔蔓与之并。

此事对杨开慧刺伤很深,毛虽多次解释,均未得冰释前嫌。

1923年12月,毛奉中共中央命,又要前往上海转广州,此次远行,杨开慧与毛泽东挥手而别。

毛写下这首柔情缱绻的《贺新郎》词,以遣心怀 而且

当是 寄给了 开慧,开慧读到的。

 

因此这三稿中,

“版本1” (贺新凉  丁玲处 1937年 延安)最早,

“版本2”(无词牌  1950年代)算是第二稿,

“版本3” (别友 一九二三年  1960年代)才是 最后一稿。

 

毛泽东此词,三易其稿,若就文采而言,都是上乘之作。

修改的目的固然是千锤百炼,精益求精,但毛诗终是革命家本色,

不似郊寒岛瘦,徒事雕琢,主要乃在于如何准确表达当时的真情实感。

修改重点在末四句,对于《贺新郎》词牌,末四句实是全篇之“眼”,

往往是警句所在。字句既少,斟酌宜多。

经过反复修改的第三稿,自应是毛氏本人更满意的。

1978年首次公开发表此词时,采用了50年代的手稿(版2),

那是由于当时尚未发现其它版本的手迹。(故以首句 挥手从兹去)

 

 

注 释:

〔东门〕指长沙城东的小吴门。 
〔横塘〕指长沙小吴门外的清水塘,因塘东西长,南北窄,作者特称横塘。

并暗用横塘之典,借指妇女居住的地方。唐·崔颢《长于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当年 清水塘附近有火车站, 故而 有词中: 汽笛一声肠已断,,,

 

据说,毛泽东晚年曾再圈读 柳 永  的词,1973年冬,他将包括这首《贺新郎》在内的自己的诗词

让人誊写 作了最后的修定。但是 对这首 贺新郎 似乎未再做修改(即 1961年版为定稿,即版3)

(此事 详见 毛主席 当年的护士长 吴旭君等的回忆)

毛泽东不太喜欢别人对他的诗词作注释,

主张“诗不宜注”(说白话 就不是不必写诗了,诗词的内涵更深),

但毛允许读者诗家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咀嚼他的诗词作品。

毛在1964年对他的老友,也是毛的老同学毛诗注释的名家周世钊先生说过,注诗“可 以意为之”

 

【小生 © 撰制 ☆ 2016-12-26】

 

 

 

 

 

 

 

上为 各个时期 毛泽东的手书风格,明显 岁月的沧桑

 

Image result for 贺新郎  毛泽东

毛泽东  手书  辛弃疾《贺新郎》 - 梦中人

 

南宋   张元干 《贺新郎 · 送胡邦衡待制 赴新州》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保存的毛泽东遗物中,有一些珍贵的古诗词歌曲磁带,

这是1975年文化部组织几位艺术家为正在患眼疾的毛泽东录制的。

其中8盒磁带上均录有同一首词,录了12遍之多,可见毛泽东当年对它的重视和喜爱程度。

这就是南宋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分别由蔡瑶铣、岳美缇、计镇华三位演唱家用南曲、北曲两种唱法演唱。

这些磁带保存完好,播放时音质纯正,激昂的曲调在今天听来仍动人心弦。

 

在录制的12遍词中,有7遍最后两句依张元干原词,唱作 “举大白,听《金缕》”,

而另有5遍这两句改为 “君且去,休回顾”。

据当时参与录制工作的张晓辉回忆,

这首曲子录好后送到毛泽东处,时隔数日,毛泽东突然改动了曲词中的最后两句。

毛泽东是为何改动宋人的这两句的?而且为什么要这样改?

应为悼念共同参加过中共上海一大的共同奋斗了几十年的董必武老同志。

曾担任毛泽东医护人员的蓝桂英回忆:1975年4月2日,董必武去世,

毛泽东一天不吃东西,也不说话,只是将《贺新郎》的录音反复听了一整天。

他时而躺着听,时而用手拍床,击节咏叹,神情严肃悲痛,

借这首词中的某些句子寄托自己对董必武和其他战友的怀念。

没过几天,他把词的最末两句改为“君且去,休回顾”,

让录制组重录,说原来两句“举大白,听《金缕》”太伤感了。

 

 

==========

 



 


完整帖子:

 主题RSS Feed

打开手机微信,选【发现】->【扫一扫】左边的二维码就会在手机出现这个帖子,然后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选分享到朋友圈。
我是歌手 新闻速递 谈股论金 聊天灌水 影视在线 心灵大学 原创天地 笑话连篇 美食天下 视觉艺术 伴奏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