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雅歌  新东  胖胖  熊熊  

ZT:20多万亿美债都掌握在谁的手里? (谈股论金)  208次阅读

作者: Dolphin @, 发表于: 2018-02-22 (2470天前) @ 新东

观看【Dolphin】的博客

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在前总统奥巴马任期内从10万亿美元飙升至20万亿美元,而现任总统特朗普去年年底通过的大幅减税法案则将使美国的联邦赤字进一步扩大。那么,规模庞大的美国国债都由哪些人持有呢?

  美国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15日,联邦政府债务较此前一天增加了500亿美元,至20.76万亿美元,这一债务规模对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也已经高达105%。

  据美国财经博客网站Zerohedge21日报道,美国社保结余从1969年开始购买美国国债,1970-2008年间,联邦政府内部持有者(intra -governmental holdings,其中超过一半来自社保基金结余)购买了联邦政府所发行债务的45%,也就是说,美国联邦债务中,只有55%在市场上拍卖交易。

  不过,作为联邦政府内部持有国债方的最大头,年度社保结余已经从2007年每年2000亿美元的峰值下降到今年的约200亿美元,降幅达到90%。预计在2020年或2021年,美国社保结余将消失。此后,近40年来占据美债半壁江山的联邦政府内部持有者将停止购买联邦政府债务。届时,所有联邦债务将都将在市场上交易。

  市场上美国联邦债务的买家主要有三个。一是美联储,美联储从美国国债的一级交易商那里购买美国国债,借此实施公开市场操作,调节经济体中的货币量。美联储从去年10月开始缩减其资产负债表,允许其持有的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到期。美联储计划到2022年将其4.5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缩减到2.2万亿美元,其中,每年减少持有2500亿美元国债。

  二是海外购买者。截至去年底,境外投资者持有价值6.3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但自2014年末美联储结束量化宽松(QE)以来,境外投资者过去三年仅增加了15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购买,较此前大幅下降。

  2000-2007年间,境外投资者平均每年增持逾1600亿美元美国国债,2008-2014年间平均每年增持5400亿美元,而2015-2018年间,每年增持额度下降至500亿美元。目前,海外购买美国国债的速度还不及2000年初期的三分之一,较2008-2014年美国实施QE时则减少约90%。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的所有外国购买中,有三家所持份额超过一半(55%),他们是中国、日本以及所谓的BLICS(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开曼群岛、瑞士)。

  2000-2011年间,中国持有约1.2万亿美元美国国债,但从2011年7月美国债务上限之争加剧开始,中国成为美国国债的净卖出国。

  界面新闻此前报道援引美国财政部数据称,去年12月,中国增持美国国债83亿美元,至1.18万亿美元,保持美国国债第一大海外持有国地位。去年全年,中国增持美债规模达到1265亿美元,创7年来最大增幅。

  2000-2011年间,日本持有约6000亿美元美国国债,2011年7月以后日本增加了美国国债购买,但是,目前正朝着2011年7月的持有水平快速下降。截至去年底,日本持有美国国债1.06万亿美元,较11月减少226亿美元,为连续第5个月下降。

  BLICS在2000-2011年间持有约3000亿美元美国国债,但从2011年7月开始,五国增持的8000亿美元很大程度上维持了美国国债旺盛的外国需求。

  美国国债另外的主要买家是美国国内的私有投资方,比如养老金、银行、公募及散户。

  相关分析显示,共和党去年底通过的大规模减税法案预计会使联邦政府债务在未来10年增加1万多亿美元。面对节节攀升的联邦债务,高盛(264.25, 0.85, 0.32%)分析师近期警告称,除非出现重大变化,美国政府目前的财政政策将导致美国出现债务大灾难。需要指出,高盛对美国债务提出警告实属罕见,尤其考虑到其前任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科恩(Gary Cohn)目前正担任特朗普的首席经济顾问。

  美联储目前也已经开始担心美国的债务水平。达拉斯联储主席卡普兰(Robert Kaplan)周三对特朗普税改发出警告称,虽然削减企业税等改革可能会刺激生产率提高、增强美国经济增长潜力,但大部分的刺激影响将在2019年和2020年消失,这些刺激措施最终留给美国的将是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负债。卡普兰补充称,负债水平高企将削弱美国政府实施刺激措施来抵御未来经济下行的能力。


完整帖子:

 主题RSS Feed

打开手机微信,选【发现】->【扫一扫】左边的二维码就会在手机出现这个帖子,然后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选分享到朋友圈。
我是歌手 新闻速递 谈股论金 聊天灌水 影视在线 心灵大学 原创天地 笑话连篇 美食天下 视觉艺术 伴奏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