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眉子  

高岸: 简析<亚洲铜>--纪念海子 (原创天地)  4429次阅读

作者: 高岸 @, 发表于: 2019-03-26 (2069天前)
编辑: 高岸, 时间: 星期二, 三月 26, 2019, 14:43

观看【高岸】的博客

文/ 高岸

又到一年一度纪念诗人海子的时候。我虽然不是海子迷, 对海子的诗读得不多, 但海子的<亚洲铜>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认为这首诗比海子流传更广的诗<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更有意义。

< 亚洲铜> 据说是海子1984年20岁时写的诗歌, 发表于四川民刊《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1985年第1期。关于此诗网上流传众多的解读, 所以, 把这首名作的原意搞清楚仍有意义。下面根据文本一句句解读。

标题。据说, 海子在《亚洲铜》的标题上注明“土地”“亚洲的黄土地象铜一样”等字样, 中国有个流传说法: 黄土埋人, 海子可能也误认为亚洲的土地都是黄土地, 那么, 海子的"亚洲铜" 指亚洲的黄土地, 即东方土地。

诗的正文分为四节, 每一节都以" 亚洲铜 亚洲铜" 开始, 像东方传统的歌谣, 形式与内涵统一。

第一节
亚洲铜 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 父亲死在这里 我也会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从古到今,这一块土地是我们黄皮肤祖祖辈辈生活一辈子的地方, 我也将会在这里生活一辈子。"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 强调的是唯一的归宿; 这里用的是"埋人" , 而不是" 埋我们", 意指范围更广大, 是全人类唯一的归宿, 显示出对东方的自信。

第二节
爱怀疑和爱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你的主人却是青草/ 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鸟"和"海水"是动的,都不会长留在这里。 "海水"指时代新潮(包括外来文化), 它可能一时淹没这块土地上的一切, 但是暂时的, 终将退去。这块土地真正的主人是在这里扎根的"青草" 。" 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指东方古典美。"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含蓄美是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精华, 不是西方式的完全开放, 她显得神秘,因而富有吸引力, 青草守护着这份优秀传统。这一节阐释了东方的传统美学。

第三节
亚洲铜 亚洲铜/看见了吗? 那两只白鸽子 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 穿上它吧/
本节深入到这块土地的核心-- 传统价值观, 那就是屈原留下的鸽子一样的纯洁高贵的品质和以身殉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她"已经被遗忘或抛弃, 这里亮出了时代批判。 " 河流" 指历史与时代, 让我们和时代一起重拾屈原精神吧。

第四节
亚洲铜 亚洲铜/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黑暗" 指历史的漫漫长夜, 世界仿佛死亡。然而, 只要" 击鼓", "心脏" 就激活, 这颗"心脏"就是"月亮" -- 她主要由亚洲的土地构成-- 东方精神。

1984年中国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 西方文化随物质一起开始涌入中国, 东西方文明开始交流和碰撞。 "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显示了海子对西方文化涌入的担忧, 但他坚信东方传统文化的价值, 让我们和时代一起继承她, 不要抛弃她。他相信, 东方文化是人类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精髓和主体文化, 也是人类未来的归宿。<亚洲铜>既包含民族的忧虑, 也饱含民族的自信, 显示一个20岁的青年惊人的历史洞察力。
从1984年到2019年, 34年过去, 历史已发生巨变。中国开放后东西方文化的自然交流并不等于对等的交流, 强势的西方文化像海水一样淹没一切, 西方崇拜之风盛行。2008年金融海啸反映西方模式的失败, 使全盘模仿西方的中国开始觉醒, 但诗歌界并没有觉醒。海啸派诞生, 提出重估历史价值, 就包括对东西方文化的反思, 对一种极端倾向的矫正。海啸派创刊号即将出版, 海啸派诗歌宣言中指出, 今天诗人缺少的不是语言技巧, 而是历史洞察力! 海子的< 亚洲铜> 证明了这一点, < 亚洲铜> 在今天更显时代价值。
向海子学习吧!学习他继承本土优秀文化传统的精神。
是为对海子的纪念。

2019年3月26日

附: 海子的<亚洲铜>

亚洲铜

亚洲铜 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 父亲死在这里 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 亚洲铜
爱怀疑和爱飞翔的是鸟 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 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 亚洲铜
看见了吗? 那两只白鸽子 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 穿上它吧
亚洲铜 亚洲铜
击鼓之后 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完整帖子:

 主题RSS Feed

打开手机微信,选【发现】->【扫一扫】左边的二维码就会在手机出现这个帖子,然后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选分享到朋友圈。
我是歌手 新闻速递 谈股论金 聊天灌水 影视在线 心灵大学 原创天地 笑话连篇 美食天下 视觉艺术 伴奏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