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当凌绝顶 (原创天地) 6111次阅读
观看【眉子】的博客 Hermit Lake,碗底。天上有半个白云月亮。
9/27/2019
位于NH的白山主峰华盛顿峰,Mt. Washington,乃是一座奇山。
奇在它并不高,却不可攀。虽说它不高也是相对的,6288英尺 (1916米),毕竟为美国东北部最高峰。有点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意思。但是,它的不可攀却是真真切切明明白白。Mt. Washington 的山顶气候,不同于任何它周围的山,不同于整个新英格兰地区气候,它傲立群峰,独孤求败,以其凌厉风暴与冰雪极寒,更接近北极。
1934年4月12日,Mt. Washington 的山顶风速达到 231 mph (每小时372公里), 这一世界记录直到1996年才被一个海岛打破。这种风口,别说一头猪,就算一堆猪捆一起,也能飞。有一回就把山顶的火车库房吹飞了。平均来个90到100 mph,稀松平常。想想你的车在高速上开到100码 (时速160公里)是个什么状况,开始漂,而且肯定会被警察抓!冬季气温最低记录达到−59°F (−51°C)。低温加强风,体感温度零下70摄氏度。不知道谁敢在外面晃。1969年2月的记录,山顶积雪172.8英寸(4.38米),其中24小时连续降雪49.3英寸(1.25米)。除此以外,一年305天有雾。每个月60%时间有雾。为什么叫白山?白茫茫一片。
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当地的印第安人视此山为神灵所在,从不攀爬。印第安人是真正的自然之子,他们没有征服的概念,野外生存,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客观上,如此极端的气候条件也迫使他们敬而远之。
第一个登顶 Mt. Washington 的欧洲移民,时间选在夏季,1642年6月。同年10月上又了一次。此后200年,源源不断的人流汹涌而来,开发旅游资源,各种花式登山,公路铁路齐头并进。科研跟进,山顶建气象站观测台。美国海军空军均在此设点,进行极寒条件下武器与装备的性能检测。
登顶 Mt. Washington 的首要条件,是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让你上你才能上,不让你上你别上。眼看脸色不对,赶紧撤,滚回树线以下,还能留个活口。多少人在暴风中迷路,体力衰竭,亡。山顶瞬息万变,即使夏天,也能说下雪就下雪。遇到大风,你连一片树叶都抵不上。当然,山顶无树,没有树能扛得住这么大的风。你见过北极有树吗?
我对 Mt. Washington 仰慕既久,正打算刻苦修炼,找机会明年探访。想不到NASU(北美运动联盟)张榜,9.21走起,天气好得不得了,气温高达近20°C。山顶风速30mph,略等于无。这真是老天爷赏脸,千载难逢,咱不能给脸不要是不是。第一个就报了名。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头天晚上赶到山脚下投宿。次日饱餐战饭,8点集合,8点半正式开拔。老天爷这一赏脸,四面八方聚集各路英豪,到处都在整合队伍,呼朋唤友。乌泱泱几十人的大部队进去了几拨。我们一行8人,紧跟领队进山。
Mt. Washington 被现代冠名于1874年,当时美国已经诞生了好多总统。华盛顿无疑是大佬,开国元勋,总杠把子,夷陵老祖,当仁不让第一把金交椅非他莫属。接下来英雄排座次,除了有名的总统,军师吴用之类的也占了个山头。以至于林肯在这一圈都没地搁了,只好另辟蹊径,跑白山西边挂了个名。
我们走的 Tuckerman Ravine Trail, 单程4.1 mile (6.6 km), 垂直升高 4280 feet (1300 m), 是最热门的一条登顶路线,预计5小时。这条路以植物学家 Edward Tuckerman命名,他是个波士顿人,倾其一生,专攻白山地区高山植被 (4800 feet 以上)。所谓NH是波士顿后花园,又一佐证。
这条路,先是顺着山沟前行,路程过半才堪堪行至山脚,一个巨大的U型谷,宛如一只大碗,我们要从碗底内部爬上碗沿。亿万年前,这个U型谷被冰川覆盖,冰河退去后,到如今,它冬天仍然满蓄冰雪,夏至方融,是滑雪胜地。陡峭处达40到55度角,飞身而起,那是相当的,刺激。
同行一个小伙子,第一次在美国登山,兴奋。他是跑马那一级别的,配速9mph(每小时14公里),彻底碾压我们。在领队指导下,上了另外一条更具挑战的 Huntington ravine trail。那条路以气象学家命名。
我真是掉以轻心。以为行程过半,时间也过半,想不到这只碗这么难爬,我像一只蚂蚁,渐渐落在最后。
碗底的我,对前途一无所知,只看到山顶弧形的蔚蓝天空,觉得十分新奇有趣。路边清溪款款而下,在乱石间迭宕,掬一把,冷浚清冽。道旁的灌木丛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地上铺着成片的红色熊果,Bearberry。而蓝莓的叶子也开始泛红,杂彩一片。阳光直射,感觉像是六月仲夏,炙热,烤人。
再往上,横流的清溪竖起来,成了瀑布,行不由径,到处蔓延。洇了这一点水汽,石头缝里争相开放着各色小野花,蓬勃而热烈,在阳光下欢快地舞蹈。整个山体乱石嶙峋,却又花团锦簇。难怪这条路以植物学家命名。
越往上越难爬。我是一只挂在碗壁的蚂蚁,想要迂回都不可能。手脚并用,勇往直前。白山的山体为坚硬的花岗岩,然而长期暴风肆虐,表面风化极其严重,残破不堪,碎片化的乱石犬牙差互,根本无处落脚。石头都被吹成了渣渣,还有什么能留下?苔藓。早已过了树线,灌木渐稀,唯有附着在巨石上点点斑斑的高山藓类,阳光下几乎把山染了一遍。
我感觉已经爬到碗沿。回望来路,巨大的U型山谷,林木丰沛,郁郁青青。远处天空的白云,如莲团生,悬浮在群山之巅。手机镜头下一道巨大的彩虹划过山谷。山峦起伏,淡化成一线,连天一色。峦,亦山,也是山,都是山,全是山,连绵不断,悠然不绝。中国字太过神奇。
当我终于从碗里冒头,带人坐在碗沿休息的领队才松了口气。没有跟丢。同行的小姐姐背了一大盒切好的西瓜,给我留了几块,端到我面前,“他们都吃过了,你吃吧。”清凉甘甜,无比舒畅。感谢。
但是,碗沿并非山顶。还有一段冲锋。站在高处,视野更加开阔,荡胸生层云,一点不错。远处紧贴地面的零星衰草,有的枯黄,有的锈红,显出秋天荒原的苍茫与辽阔。没有树,阳光曝晒,腹中无食,几近虚脱。乱石间三步一停五步一歇。遇到一对下山的中国夫妇,年纪约摸五六十岁,精瘦,显然空巢。说是8点上山,在顶上吃了个饭,现在下去。他们装备全无,女的还戴了条项链,胜似闲庭信步。心生惭愧,尚需努力。
1:38pm,我最后一个登顶,在预计的5小时内。我的手机记录了一万六千步,186层楼高。先去买下山的汽车票。才知道规矩是先到先得,不预售。一个小中巴车只能坐11人,人满发车,半小时下山。座位有限,官网上明确告知大家做好准备自行下山,不要指望能有空位。一身冷汗。难怪领队强调早些登顶。好在我们都买到了票。一个队友已经精疲力竭,说万一没票,准备在山上窝一夜,明早头班车下去,要他自己走真没那本事了。我赶到游客中心买了块匹萨,狼吞虎咽。又买了瓶水,总算活过来了。山顶人满为患,都是坐火车上来的。我们每个人都背了羽绒服,山顶风和日丽,没有用上。老天赏脸。
回到家,意尤未尽。翻看白山传奇,抚案大笑。摘录一二。
1852年,一哥们在山顶遇到风暴迷路,觉得不爽,后来就发明了火车登山。当时别人都认为他疯了,吹太多风了,脑子进风了,现在图省事都坐疯子的火车。
1855年7月25日,一个230磅的女人打赌登顶并当日往返,赢了 $1000,又跳一晚上舞庆贺。看,胖有胖的好处,元气满满!
1861年8月8日,全球第一条登山公路开业。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从此地过,留下买路财。双向全程16英里,徒步每英里2分钱,骑马3分,坐马车每人5分,团体和大车4到8分不等。从此这条公路上就展开各种装备竞赛。
1875年,一哥们用了1小时57分冲上山,54分钟再冲下来。
1882年8月22日,6匹马拉的马车2小时3分登顶。
1883年8月11日,三轮车55分钟登顶。
1903年8月25日,一哥们自己买零件攒了辆车,1小时48分登顶。
1913年,达特茅斯户外俱乐部首次双向,滑板上山,再滑下来。
1926年3月30日,有人15小时乘狗拉雪橇上山并返回。
现在,这条古老的公路每年举办自行车和跑步赛。出于好奇,我查了一下纪录。8英里登顶,25到39年龄组的纪录都在一小时内。85-89年龄组,90-94年龄组,95-99年龄组,纪录保持者是同一个人,George Etzweiler,分别为2:33:20,2:48:25,3:48:41。天哪,这是个什么大神啊。他跑步的时候穿一条绿色运动短裤,是他2010过世的妻子生前给他买的。这么有情有义的男人,活该长寿。2019年夏,99岁的 George 又去跑,4小时10分在6.5英里处放弃,风太大了,老天爷不让他上了。George 服从上天安排,准备回去养精蓄锐积极备战,明年再来,只要能登顶,他就是100岁组的纪录缔造者。啊,我那无处安放的青春。
大神也罢了,我们这种小喽啰也有机会凌绝顶,感谢上天垂怜。感谢领队组织,队友扶持。甚幸。甚幸。
完整帖子:
- 会当凌绝顶 - 眉子, 2019-09-27
- 太羡慕了,我喜欢!!如果只看前边,真会误以为眉子跟一捆猪一样才能不怕风吹:)) - 小活, 2019-09-28
- 你也是大神,95-99那组,竞争对手可能比较少 - 眉子, 2019-09-28
- 你厉害, 也是给自己的挑战! 赞! - 灶君, 2019-09-30
- 的确是巨大挑战。周末又爬山,跟Mt.Washington一比,就是个土包包。看流星雨那次最难,几天都缓不过来。 - 眉子, 2019-09-30
- 太羡慕了,我喜欢!!如果只看前边,真会误以为眉子跟一捆猪一样才能不怕风吹:)) - 小活, 2019-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