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眉子  

头像

解风 序 (原创天地)  7021次阅读

作者: 眉子 @, 发表于: 2020-07-11 (1598天前)

观看【眉子】的博客

《诗经》曾经是我家猪小弟的睡前启蒙读物。随便翻一页,看有没有认得的字,捉到!特别有成就感。猪小弟急功近利,恨不得把字一个个抠出来,捧在手里,哈哈,看我好多!

惭愧,为了哄小猪快睡觉,我不过敷衍一番,他不认得的字我也好多不认得,而且,从未通读。

时光不再。忽然一日心里一动,如此苦逼的人生,我到底最想做的事是什么,不如潜心静气,抄经吧。不读诗,何以言。

一边读,一边抄,一边记。且谓之《解风》。

*

众所周知,《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雅》是高级玩家的地盘,《颂》就更不相说了,关乎江山社稷,宗祠祭祀,绝对高大上。《风》却是草根,民间歌谣,小调,相当于河北邦子,京韵大鼓,信天游,黄梅调之类,集体创作,源远流长。庖丁解牛,于关节处下刀子。眉哪有那个胆,往《颂》前一站瑟瑟发抖,只能先解个《风》,无伤《大雅》。

《风》,顾名思义,就是风俗,风气,风情,风土。我们常说哪里哪里民风彪捍,民风淳朴,所以《风》这个地方戏曲也就按地域划分,归为十五国风。古时候有非常多的国,有的还没有一个县大。文王起义那会儿,八百诸侯应援,都是国。这些上了台面留在《风》里的算是相当有影响力的大国。这些诗呢,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直跨500年,相互交叉,四处流传,到了孔子手里,砍瓜切菜,该删的删,该毙的毙,终级评委,最后定稿305篇,称为诗三百。其中《风》有160篇。

孔子及其门徒在历史舞台上领衔主演的时候,把《诗》推到了一个极高的地位,言必引诗,否则你就是个乡巴佬,不解风情,难登大雅之堂。去秦国搬救兵,先来两句诗,算是接头暗号。对方回应了,答应帮忙,重耳那个铁憨憨愣是一句没懂,还傻乎乎戳在那里,手下人都不好意思了,快走快走。普及程度有点像我们近代的毛主席语录:

“狠斗私字一闪念。同志,买块肥皂。”
“向雷锋同志学习。一毛二。”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给您钱。”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您走好。”

所以呢,真没什么好神秘的,就那么回事。我们小时候的儿歌《虫飞》就完全有被收录的潜质,全诗如下:

虫虫,虫虫飞,fei
伢伢要人背。bei
背了满街走,zou
碰到个大花狗。gou
狗狗咬了脚,juo
回去哪门说?suo
咦哟咦哟咦哟……you


Download

我们小试牛刀,来稍稍解析一下这首当代风。

起首两句,是诗经常见的比兴手法,先说一个“虫虫”,再说“伢伢”,两者并没有直接关联,就是好听吧,好玩吧,上口吧。而且虫虫小孩子能理解,懂得起。然后是叙事,勾画了一个小故事,可以算是赋,铺陈,也是诗经常用手法。

既然是诗,就要有韵。而且既然有不同的国风,就存在方言。我按方言标了一下韵脚,可见声声是韵,而且还自然转韵,浑然天成。这就是诗的特点,朗朗上口,才能传唱千年。

“回去哪门(怎么)说”一句,是心理活动,有点担心,有点害怕,不好交待。言为心声,为什么要作诗呢,无非是一种表达,直抒胸意也好,婉转呈辞也罢,有感慨悲歌,就有倾心赞美。情感是诗经的重头戏,大篇章。

最后一句,逗小孩的,感慨,拟声,重复,赞叹,也都是诗经惯用伎俩。什么诜诜兮薨薨兮蛰蛰兮,就是这么个意思。

这首《虫飞》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一般是大人将孩子抱坐在膝上,握住孩子的两只小手,只伸食指,其余四指蜷起,两个指尖轻轻触碰。唱前四字碰四下,唱最后一个字两手张开,表示“飞了”。下一句重复。这个动作,能够训练孩子的手脑协调,帮助神经发育,很小的时候满月就可以做。等孩子大一点,你一唱,他自己就能做。现在预防老年痴呆有一个动作就是指尖相对触碰。你如果都无法控制指头,那真是神经大条了。

所以,诗经的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否则没法存活。只是生僻字太多了,现代人怎么可能知道菘是白菜,菲是萝卜?那么多叫菲菲的女孩,难道就是个小萝卜头?就算知道了又怎样,我又不会去采薇采蘩,我们连莲蓬都是在街上买的,没有划过采莲船。所谓的现实,不过是两三千年前的事,你不感兴趣,正常。

我感兴趣,当然了,不能说我不正常,好伐。我写这些,不过是做一点读书笔记,聊以自娱。我不是专家学者,不是考证派,散漫惯了,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关键说起来是我们的民族瑰宝,大家都不看,束之高阁,可惜了。不如让我这个炎黄子孙来解读一二。普渡众生固然好,渡不了别个,先渡我自己。


完整帖子:

 主题RSS Feed

打开手机微信,选【发现】->【扫一扫】左边的二维码就会在手机出现这个帖子,然后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选分享到朋友圈。
我是歌手 新闻速递 谈股论金 聊天灌水 影视在线 心灵大学 原创天地 笑话连篇 美食天下 视觉艺术 伴奏交流